
昨天,我帶著兒子在社區裡玩,
遇到了一個 3、4 歲很可愛的小女孩。
旁邊一個小男孩想要去拉她的手,
被小女孩甩開了。
接著小女孩抬頭問身邊的奶奶:
「他為什麼要拉的我手?」
女孩奶奶回答說:
「他想和你做朋友啊。」
小女孩接著說:
「是因為我長的漂亮嗎?」
女孩奶奶一愣,接著說:
「對啊,我們家寶貝最漂亮了。」
聽了奶奶的話,
小女孩有些嫌棄地看了一眼剛剛的小男孩,
撇了撇嘴說:
「我才不要跟他玩,他都不漂亮」
然後轉身就跑開了,
奶奶尷尬極了,不停地打著圓場,
見小孫女跑遠了,又趕忙過去追。
常被誇聰明的孩子,
遇到困難容易放棄不嘗試
(繼續往下閱讀…)
這件事讓我想起了前幾天,
在一個興趣班的試聽課上遇到的一個小男孩,
在興趣班的等候區,放著一些拼圖,
小男孩的媽媽給他拿了一張 9 塊的拼圖,
小男孩很快就拼好了。
媽媽見狀,連忙誇獎:
「我大兒子太聰明了,真棒。」
接著媽媽又拿了一張 12 塊的拼圖給小男孩,
男孩拿在手裡擺弄了幾下,沒有拼好,
就丟在了一旁,跑到別處去玩了,
任媽媽在身後怎麼喊,
他都不肯再玩拼圖。
誇孩子漂亮、聰明,
是我們常常會做的事。
可是時間久了,總有些時候,
讓我們隱隱覺得哪裡不對。
常被誇漂亮、帥氣的孩子,
開始以外貌作為選擇朋友的標準,
把自己被喜愛,僅歸因於自己的美貌。
常被誇聰明的孩子,
一遇到困難就可能輕易放棄,
也不願意去挑戰新的難題。
為什麼過度表揚孩子反而會更糟?
史丹佛大學著名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
曾經在長達十年的時間裡
反覆研究一個課題:
表揚對孩子的影響。
他們的研究團隊在紐約 20 多所學校進行實驗,
測試分 4 輪,要求孩子們獨立完成
一系列智力拼圖遊戲。
第 1 輪,
題目設置非常簡單,
孩子們完成拼圖任務後,
研究人員會將其分成兩組:
告訴其中一組孩子:
「你在拼圖方面很有天分,你很聰明。」
而告訴另外一組孩子:
「你剛才非常努力,表現得很出色。」
第 2 輪,
題目難度不一,
孩子們可以自由選擇。
結果發現,
被誇聰明的孩子大多選擇了
跟上一輪一樣較為簡單的題目;
而被誇努力的孩子則大多選擇了
難度大於第一輪的題目。
第 3 輪,
他們刻意給孩子們製造了些困難,
設置了一些較難的題目。
被誇聰明的孩子全程一直很緊張,
表現得很沮喪;
而那些被誇努力的孩子
則一直保持著努力的狀態,
去思考各種解決難題的方法。
第 4 輪,
設置題目難度與第一輪相同,
結果卻令人詫異——
那些被誇努力的孩子,
獲得的分數高於第一輪 30%;
而那些被誇聰明的孩子,
成績卻低於第一輪 20%。
被表揚努力的孩子能接受、戰勝挫折
而被表揚聰明的則不敢冒險
德韋克解釋道:
「表揚孩子努力,會給孩子一種可控感,
孩子會認為成功掌握在自己手中,
於是更容易去接受挫折和戰勝挫折。」
「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,
往往意識不到努力的重要性,
於是常常為了保持自己的聰明,
而不敢冒險,一旦面對未知的風險,
往往會束手無策,抗挫折能力差。」
成長型心態 V.S. 固定型心態
德韋克由此開創性地提出了
「成長型心態」理論,
認為不管是兒童還是成人,
能力就像肌肉是可以培養的。
每個人都可以具備能力
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,
沒有人生來就是天才。
而與之相對的「固定型心態」則認為,
人的能力與生俱來,
這些人為了避免出差錯,
會害怕嘗試、不願意改變。
表揚孩子聰明還是努力,
會賦予孩子兩種不同的心態和思維方式,
從而影響孩子對未來的認知和選擇。
該如何對孩子
進行表揚和鼓勵呢?
真正的表揚,
是有針對性地鼓勵孩子,
給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。
誇獎孩子後天的努力,
而非先天的優勢
曾經看過一個小故事,
國內一位學者去歐洲訪學,
有一次去一位教授家做客。
這位學者看到教授 5 歲的漂亮女兒,
忍不住誇讚道:
「你女兒長得真漂亮」,
卻被教授果斷叫停,
並要求其向小姑娘道歉。
教授解釋道:
「女兒長得漂亮,不是她的功勞,
而是取決於父母的遺傳基因,
與她自己基本沒有關係。
但是孩子小,分辨不出這種區別,
會誤以為是自己的能力。」
「相對於漂亮,
你可以誇獎我的女兒笑得很好看,
或者懂禮貌。」
讚賞孩子的時候,
多誇獎孩子後天習得的優點,
讓孩子獲得努力之後得來的成就感。
誇獎細節,而非泛泛而談
上週帶女兒去上早教課,
一位媽媽看著兒子自己爬到滑梯上,
然後自己滑下來,
全程都在不停地喊
「兒子,你真棒」、
「兒子,你太棒了」、
「兒子,你真厲害」。
那個小男孩一直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,
不為媽媽的任何驚呼所動。
早教老師跟這位媽媽說:
「您的表揚可以再具體一些,
比如可以說:寶貝,你可以自己
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地爬到上面了,
媽媽真為你驕傲。」
孩子出生那天起,
不斷地帶給我們驚喜,
會笑了、會抬頭了、會翻身了、
會叫媽媽了、會走路了、會幫媽媽做家事了…
不要總是給孩子
一些泛泛的表揚
「你真棒」、「你真可愛」、「你太聰明了」。
在孩子剛剛學會走路的時候,
試著跟他說「寶貝,你做到了,
太好了,慢慢走,
再遠一點,媽媽太開心了。」
在孩子搭建好一個積木房子的時候,
試著跟他說:
「寶貝,你很有想像力,
搭建的房子很有創意。」
表揚要發自內心,
尊重孩子的獨特性
印度電影《心中的小星星》中,
8 歲男孩伊夏是一個有讀寫障礙
但又具有極高繪畫天賦的孩子。
因為成績不好,
伊夏被父母認為不努力學習,
而送到陌生的寄宿學校,
一度對生活喪失了興趣,自暴自棄。
後來他遇到了改變他一生的美術老師,
老師看到了他的繪畫天賦,
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去認可他,
並鼓勵他重拾畫筆。
他在課堂上給孩子們講物理學家愛因斯坦、
發明家和畫家達文西、
印度搖滾巨星阿比夏巴屈臣的故事:
他們都患有讀寫障礙,
卻又都有著獨特的天賦。
他說:
「改變世界進程的人,
因為能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,想法特別,
因而不是每個人都了解他們,
他們看起來和世界對立,
可一旦成功就令世人驚艷。」
後來,
伊夏在美術老師的認可和鼓勵下,
重拾畫筆,
在學校舉辦的美術比賽中一畫成名,
成為「明星學生」,
重新找回了自信和快樂。
孩子需要鼓勵,
但是要有效適當地稱讚
心理學家魯道夫·德雷克斯寫道:
「孩子需要鼓勵,就像植物需要水。
沒有鼓勵,孩子的性格就不能健康發展,
孩子就沒有歸屬感。
鼓勵孩子是一個持續的過程,
重點在於給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。」
真正的表揚孩子,
會給孩子滿滿的自信和挑戰未知的勇氣,
會讓孩子找到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。
有效的稱讚,
才不浪費孩子成長的每一個契機。